首页   热点资讯    玩法规则    幸运排列3    幸运排列5    大乐透    7星彩    排列三    排列五    11选5    网点邀约
本地资讯    

优秀作品展示:会说拉祜话的院士(纪实)

文:   时间:2021-09-16 11:30:19

引言

由广东省文化学会、广东省体育彩票中心、天河区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体育彩票 • 红色日记征文活动”自今年1月10日启动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情参与。征文活动已收到投稿作品3万余件。经过组委会评委专家认真筛选,评选出一批优秀作品。

9月7日起,广东体彩推出“第三届体育彩票 • 红色日记征文活动”优秀作品展示专题。本文为此次优秀作品展示专题的第二篇。

会说拉祜话的院士(纪实)

 

李梦薇(作者)

拉祜族 云南省普洱市作家协会主席

 

朱有勇院士

“如果你见到朱有勇院士,一定要带我向他致敬。我曾经的扶贫经历朱院士必会经历,而我相信,朱院士的扶贫经历要比我的更难。但是除了他,谁也不能将蒿子坝彻底改变。”嘱托我的是一位女友,她曾今在竹塘乡任职十二年。她说:竹塘的山水草木和拉祜人早已刻入了她的心她的骨头。她记得那里的气候宜人,就是锄头把插进土里,都会发芽。哪里的拉祜人过于单纯,易知足,不太在乎物质,大多活在他们本民族的世界里。他们贫穷但又不在乎贫穷,可以饥一顿饱一顿,围在火塘边,喝着烈酒三天三夜听说唱者唱《牡啪密帕》。他们住着低矮的茅草屋,一根棒子打进去都打不到一件物什,揭开锅盖,全是三茅野菜。拉祜人的贫穷状态,让她刹那间泪流满面,她决定要改变拉祜人的生活状况,当年她写下了一份军令状,也让农科站的干部写了军令状,那时的她年轻气盛,胸怀大志。农校毕业的她亲自带领干部们指导拉祜人抓生产,种粮食种玉米。拉祜人习惯了自由散漫的生活,哪里有酒哪里醉,哪里有床哪里睡。要组织他们做事情是何等的艰难。可时不待人,种下去的包谷已经开出了母花公花,需要人工去进行花粉传播。而一些拉祜人都跑山里追蜂子捕猎物,一些人则醉卧室在床上。她最后修改了乡村民约,制定惩戒不出工的人。最后,她亲自提着棍子把那些人从床上赶起来,赶到地里…….

她说:拉祜人又是大方和十分讲情义的,有时是固执和认死理的。比如:发给他们的种猪产下了七八头小猪,她看到后感到欣喜,没过多久再去看时,小猪仔全都不见了,问主人是卖了吗?说不是,是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想要就要走了。你就不顾家里还有贷款还有上学的孩子吗?他说他没有想到这些。有商家上门高价收购土鸡,主人死活不卖,他宁可低价卖给之前说好价的商家。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拉祜人一旦认同了对方,一辈子都不会变。这种习惯行为,有时是导致他们贫穷的因素,一家有肉全寨子分,谁也富裕不起来。

正如女友所说,朱院士的成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朱院士最初在接触拉祜人时,感受到了拉祜人的冷漠,木然,质疑。可朱院士不计较,不抱怨,用实际行动,用一根针挖一口井的精神,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最终朱院士用真心换来了拉祜人的真情。他的扶贫故事像山风吹遍了整个拉祜山。他用行动彻底改变了这片土地,他的言行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悄悄的却是那么强劲的改变着拉祜人落后的观念”。拉祜人民在他的指引下变得不再迷茫,对生活有了方向,有了梦想和追求。

 

摄影:阿杰

云山村蒿枝坝,除了高高的青山,游走的白云,还有造型各异的石林,但最吸引人的是云山村蒿枝坝的景色,到了冬末初春时,远远望去,高高低低的樱花绽放在村子里外,桃花灼灼,十里春风翻卷着花的清香。还有从公路旁的田地里一直铺到山的脚下的洋芋,洋芋白色的花瓣,洁净无瑕,像坠落凡间的精灵,美得让人心旷神怡。这种景色是2016年前当地人从未见过的。

云山村蒿子坝变了,有画家说它就像欧洲的某个小镇,城里人说它就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离开云山村多年的务工村民,当他们回乡站在村口竟然是充满了迷惑:阿么,难道我们下错站了吗?大家都有些懵了,四处张望,终于看到了那座别具一格的山,它与远山相比,实在太小,可它透出的生机活力一点也不逊色巍峨的群山。每天,蒿枝坝的太阳就是从它的一个缺口升起的,天空晴朗的时候,太阳是金色的,有薄雾的时候,太阳是银白色的。月亮同样也是从山的缺口升起,有星星的时候,月光是皎洁的,有夜雾的时候,月光是桔红色的。

看到那座山,人们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下,有人兴奋的说:山还在呐,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他们向着记忆里家的方向走,越走越不可思议,有人之前通过家书知道了家乡的变化,但这么大的变化已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力。他们有些惊喜交加,曾经村里的羊肠小道在雨季泥泞湿滑,不时有老人摔断了胳膊和腿,旱季成土飞扬。现在已变成宽阔的水泥路。曾经人畜不分的居所,房前屋后污水横流,村寨上空四季都充斥着刺鼻的粪便的气味。如今人畜分离,家家庭院开满鲜花。当家人骄傲的告诉他们是朱有勇院士改变了这一切,他们真的难以置信,都想去看看这位本领高超的院士,也萌生了回家乡跟着院士干的念头。

熟悉蒿枝坝的人都说蒿枝坝的人变了,变得那么美丽,那么自信,语气间总是透着幸福的味道。如今,他们已不再是史料记载的模样了,拉祜人是羌族的后裔,他们的祖先为躲避战乱饥荒,保存族群的繁衍,离开四季分明的青海,一路南下唱着史诗“牡帕密帕”,在祖先留下的故事里,寻找勇气滋养灵魂,追赶着太阳来到了这里。这里没有皑皑白雪,没有炎炎烈日,四季温润鲜活,莽莽的原始森林翠绿如玉,天空蔚蓝如海,白云洁净透明。这里人烟稀少,如果有危险,他们可以像鱼儿般游进林海深处。他们刀耕火种,狩猎为生,与外界隔离。岁月如梭,沧海桑田。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这里出生成长,森林是他们最好的屏障。清朝政府来过,国明党政府来过,土匪来过,他们曾为了自由和平英勇反抗过,直到中国共产党来了,把他们带到了新世界,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让他们参与到新社会中当家作主。拉祜人有了属于自己的拉祜族自治县。

战后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虽然不能马上过上富裕的日子,但政府却给了全国人民和平稳定的生活和做人的尊严。就是在八九十年代,境外内战不断,拉祜人却在中国边境这片土地上自由和平的生活着。

自中华人民成立共和国建立以来,政府一直投入财力物力支援边疆的经济建设。拉祜人他们已经很满足了,直到2015年朱有勇院士来了,他们才知道他们的生活还可以变得更加美好富裕。精神有了依托,有了向往,在以往的岁月里,他们的精神世界很空,除了把希望寄托在天神“厄沙”那里,却什么也改变不了。

2015年,中央正式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中国工程院积极响应,结对帮扶西南边陲的深度贫困县、云南决战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普洱市澜沧县。

面对贫困人口21.15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1%的艰巨扶贫任务,“院士扶贫”谁来牵头?在中国工程院召开的专题工作会议上,大家都陷入了思考,不是不想去,是去了以后,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是否真的能带领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说实话,心里没有那个底。突然间,时年60岁的朱有勇院士站起来自告奋勇:“我年轻,我来干!云南是我的家乡,我比在座的各位院士更熟悉情况”。

当家人得知朱院士领命要到最贫困的地方去扶贫时,心里充满了担忧和心痛,却是一句反对的话都说不出口,家人认为:朱院士辛苦了一辈子,应该在家好好享享福了,扶贫任务重大,新闻不时的报道说因山体滑坡,因道路不好,因超负荷的工作,一些扶贫队员牺牲在扶贫的路上。朱院士去了,肯定又是要拼了命的工作,要倾注太多的心血,家人们太了解朱院士的脾气了,他一旦做出了选择,就是撞了南墙也不会回头。朱院士笑着安慰家人:“我是劳碌命,闲下来身子骨就会生病”。其实,“为农民做点事,让农民过上好日子。”一直是朱院士的初心,澜沧,这个拉祜族聚居的地方,他记忆深刻,八十年代他曾去过澜沧调研,从省城出发要几天才能抵达,当时拉祜族贫困的生活状态,深深地烙在了他的心底,时隔多年,他终于再次接近他们,是缘分更是一份责任。

朱院士接受任务后,第一时间奔赴澜沧。他说:“既然是扶贫,当然要到最穷的地方去”。他谢绝了县里为他和团队安排的舒适住所,一竿子插到底,只有和农民近距离的生活在一起,同心同德,才能帮他们脱贫致富。他坚持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了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当中科院派驻到澜沧县政府工作的刘元昕说起朱院士当初的这一决定时,他说:“这是前所未有的创举,许多院士工作站,不是设在高校、科研院所,就是设在大型企业,却从来没有见过设在小山村里的。这充分体现了朱院士,扶真贫,真扶贫的决心。我来到澜沧一年多了,无论走到哪里,哪里都传颂着他科技扶贫的故事。作为工程院在澜沧挂职的干部,我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在澜沧和朱院士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渐渐明白了,为什么朱院士在工程院影响会那么大?为什么澜沧的老百姓会那么敬重他,爱戴他?因为,一个不忘初心,大爱忘我,永远把农民的幸福当作自己幸福,又为农民创造了真正幸福的人,农民无法不敬重他、无法不感激他、无法不爱戴他”。刘元昕接着说“四年来,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朱院士每年在澜沧工作110多天,2017年,昆明到澜沧的航班开通后,他已乘坐航班往返150多次。在澜沧时,他每天6点起床,晚上10点就寝,中间都在工作状态,从来没有休息过。可他,却从没有说过一次累,叫过一声苦。为了更好的组织动员群众,朱院士换上迷彩服,主动融入拉祜族群众之中,学拉祜话,唱民族歌,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常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外面来的人,往往都分不清,谁是朱院士,谁是村里的农民,群众都亲切地称呼他“农民院士”。说到这里,刘元昕眼里有泪光在闪烁,那好听的京腔也有些了哽咽。刘元昕和另一名同事何朝辉都是被朱院士的高尚情操打动主动报名从北京中国工程院来澜沧参与扶贫工作。

人间四月天,蒿枝坝的百花应季开满了山坡,北方还有纷飞大雪飘扬,而在祖国的最南方蒿枝坝的拉祜村,却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天刚泛白,村民们就开始在地里忙碌了,他们用着力却小心翼翼挖着土里的洋芋,稍有不慎,就会伤到埋在土里的洋芋。地里,孩子们也跟着大人有模有样的一起刨洋芋,他们的神情专注执着,就像在挖宝般,收获的喜悦溢满一张张稚嫩的脸,有一岁多的孩子坐在地边咿咿呀呀的说话,身边有只大黄狗在跑来跑去,孩子的母亲时不时抬头笑着回应她。随着日头当顶,一个个洋芋被人们像宝贝一样捧了出来,一堆堆的洋芋躺在泥土上,小的像鹅蛋般大,大的如恐龙蛋,当第一缕阳光照耀在大地上时,洋芋泛着羊脂玉一样的颜色和光泽,人们看得满心欢喜,笑容在脸上绽放… 一些来采购洋芋的客人看到此情此景,也深受感染,这样的幸福和笑脸与自然界的万物融合在一起,是那么的和谐美好。

远远的,一群人向地里走来,眼尖的人认出是朱有勇院士来了,他们的恩人来了,人们的目光追随者朱有勇院士的身影,像看到了神一般,目光充满了崇敬和爱戴。朱院士走到每一家地里,都要关心地问:“今年种了几亩?” 然后帮他们算一下收成。“哟,你家今年收成不错啊!可以换一张好车了,下次再接再厉。” 农户开心的直点头,眼里盛满感激,千言万语只化为一句:“谢谢朱院士!谢谢政府!谢谢党!” 看着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是朱有勇院士最大的心愿,他比农民更开心,他很欣慰自己能成为帮助别人的人。

今年是个不同寻常的一年,受“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影响,那些往年收购洋芋的经销商不能及时前往澜沧收购,农民急的团团转,新鲜的洋芋需要更新的销售渠道。在得知农民们面临的销售困境后,朱有勇第一时间带着各界新闻谋体,带着电商平台赶到了蒿枝坝,用直播的方式,为广大网友“带货”冬季洋芋。“你们看!我手中的冬季洋芋,芽眼浅、皮光亮、个头大……”一如往常的“农民院士”形象,朱有勇满脸微笑地出现在拼多多平台直播间里,他一边挖洋芋,一边朴实亲切地对着镜头说。当挖坏了一个洋芋时,他不好意思的说“哎呦,挖坏了一个”众人被他憨实的样子逗得哈哈一笑。随后,他又认真的面对镜头对看不见的网友娓娓道来,介绍冬季洋芋的特点:“收获高产量冬季洋芋是中国工程院对口帮扶澜沧的成果,2015年,我带着团队来到澜沧,经过对澜沧县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的分析后认为,这里具备发展冬季洋芋的成熟条件。冬季洋芋在11、12月播种,翌年3、4月收获,澜沧可成为全国最早上市的鲜薯产区之一。由于气候条件要求严格,冬季洋芋鲜薯订单收购价可以达到每公斤3元。”最后,在做洋芋宴时,他就像一个武林高手,气场十足,一把菜刀在他的手腕控制下,在砧板上哒哒作响,速度极快,众人还没看清楚,一个个结实的洋芋就变成了细丝。让众人大开眼界,认识到了朱院士的另一面。原来朱院士是个入得厅堂,下得厨房有着浓浓生活气息的暖男。他们以为科学家都是十指不沾阳春水,一心只把科研钻。

当太阳快要落下山了,朱院士在装货场查看发货情况,一位五十左右的拉祜人专心的数着手里的钱,就连朱院士走近他都没发现,朱院士笑着说:今天卖了多少洋芋了?他头也不抬的说:“卖了两亩,收入一万二“。”我看你手里才几千嘛?”他把裤兜里的钱掏出来,有些得意的看向和他说话的人,哎呦!这才看清楚是朱院士,之前得意的眼神变得无比害羞。“还有几亩没有挖?”朱院士拍着他的肩膀问。拉祜汉子的神情瞬间又变得自信开心起来,比划着手指说还有六亩,乘着天黑前还得继续挖呢。今年冬季还种不种?种啊!我要把所有地都种上洋芋。当看到农民的农用车排着队等候,朱院士有些心疼:你们等了多久了?一边忙着催促部下落实装货的大车来了没有?等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位后,朱有勇才放了心。

又是一轮满月从山峰背后冉冉升起,清辉铺满了院士小站,所有人坐在院士小站的长廊上和朱院聊天。每次朱院士回到院士小站,各方人士就会慕名而来,一个女孩从外地州赶过来,只是表明要考研要做朱院士的学生,朱院士亲切的说:哎呀,你不必跑那么远啊,路上很辛苦的,只要打电话咨询就行。女孩再得到朱院士的解答后,开心的离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似春风吹佛过每一个人的心坎,大家的嘴角也跟着扬起了笑意。不了解朱院士的人一直以为朱院士是个刻板、严谨、雷厉风行的人,没曾想到他竟是个风趣幽默的人。在他的童年生活里,虽然物质匮乏,但他的父母却用无声的行动教会了朱有勇爱的能力,他爱脚下的土地,爱自然界的万物,他对世界永远充满了幻想,对生活永远充满了理想,对理想永远充满了不懈追求,在他成长的岁月中,爱让他强大,坚韧不拔,爱变成了一种慈悲,一种心怀苍生的责任。

记事之初,他看到勤劳的父母每天顶着星星进山劳作,披着暮色归家,母亲放下农具,煮饭、喂猪、喂鸡,忙前忙后,只为了一家人能吃饱肚子。有时,朱有勇看着母亲疲惫的身体靠在火塘边的椅子上,兴许是太累了,对他们兄妹没有太多的话语,但母亲总是会充满爱意的挨个摸一下他们兄妹的头,或者是把最小的孩子揽入怀里。要么就笑着看孩子们之间的打闹。神情间,就是一个对生活家庭满足的平凡小妇人。朱有勇幼小的心灵充满了对母亲的爱和心疼。父亲说过:男人站着,就是一座山,倒下,就是一道梁。这句话,落在了朱有勇的心里,滋生出一种力量。才六岁的朱有勇就会抢着和母亲做活,在田间地头,朱有勇跟随父母一起耕耘着大地,看着种子发芽破土,看着种子开花结果,到了丰收的季节,朱有勇发现,母亲种的粮食和菜,一份家人吃,一份虫子吃,一份鸟儿吃,一份野生动物吃。朱有勇有时用手去拿走虫子,抬着竹杠去撵鸟群,夜里还吆喝着去赶走偷食的山鼠等小动物,朱有勇往往累得筋疲力尽,却于事无补,小鸟和动物们似乎知道朱有勇不会伤害他们,有时竟叽叽喳喳的和朱有勇吵闹起来。面对艰苦却又充满爱的童年生活,善良和美好充斥着着他的精神世界,他童年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有些人一旦有了梦想,就会把梦想种进心里,就会执着地去追寻梦想,朱有勇就属于这样的人。他曾在云南日报发表过散文,散文里满满是对家乡的眷念和赞美,如果不是阴差阳错地考入云南农业学院,他将会是一名作家,或者是一名音乐家,他天生对音乐敏感,从未学过钢琴的他,在听到一首歌后,他就会唱,就能用钢琴弹出这首歌曲的旋律,可能是冥冥之中的命运使然,他注定要和农民打交道,要和土地打交道,要成为人民心目中的“农民院士”。

当时,尽管有些失落,有些沮丧,但他很快调整了心态,他回想起曾经在个旧市卡房公社狗街大队当知青,知青生活很艰苦,但却给他留下了一辈子的精神财富。当时的农业生产很落后,农民的生活很苦,农民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地劳作,还是不够吃、不够穿。他经常想,要是自己能够做到能使庄稼长得更好一些,产量更高一些,收成更多一些,农民的日子就会更好一些,这是他青年时最初的理想,也是他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农民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的真正初心,也是他不断创新农业科学技术的真正初心。

进入云南农业大学后,朱有勇把精力投入到另一个新的知识领域中。没曾想到,这个专业是如此的吸引着他,他像是个打开了大自然密码的人,熟知自然界动植物的循环规律,利用自然中的相生相克来防疫病虫害对农作物的破坏。当他在这一领域取得卓然成就后,国外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开出丰厚的报酬。他断然拒绝,他知道他的根在哪里,他知道他的心在何处。

回想初来蒿枝坝时,朱院士干概万千,玩笑的说:“除了狗追着他晨跑,追着他狂吠,没有人理会他,” 朱院士和他的团队感觉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语言不通,他的部下有些灰心的说:我们怎么开展工作呢?拉祜老乡见到我们满眼的戒备和冷漠,不理人,语言不通没法交流啊,关键是他们“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太严重了,见了我们就只要钱要米要油。俗话说,牵你你要走,背你你要搂,他们这样抗拒我们,这扶贫是扶不了了,做思想工作不是我们的强项,还是打道回府去搞好我们的科研吧。朱有勇安抚道:不能急,得用心换心,终有一天他们会明白的。况且,我们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这可不是我们的作风。还记得我们在一起齐心协力,焚膏继晷作科研的日子吗?

我们现在即是科研人员亦是扶贫战士,是来和贫穷宣战的,我们要把科研成果运用到实践中,一定要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帮助拉祜族人民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不就是我们搞科研的初心和想要的结果吗?这里路途遥远,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生活艰苦。山里的农业生产落后,农民收入很少,农民的日子过得很苦,这让我感到了深深的内疚。我们是党和人民培养出来的院士专家,却长期自娱自乐在文章的发表、影响因子的高低和各种奖项的得失中,淡忘了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淡忘了山里的土地和农民,这是我们对人民的亏欠。我必须用我们的科学技术成果改变落后的生产技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山里的民族兄弟和全国人民一起富裕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步一步地找回自己的初心,一个脚印接着一个脚印地履行共产党员的责任。

朱有勇一席推心置腹的话,让大家感到羞愧,也激励起了大家的昂扬拼搏斗志。

朱有勇在入户调研时,当地村民对他既好奇又不屑一顾,因为他们不知道“院士”是什么东西,说院士就是科学家,但在他们的认识里,科学家都是西装革履在讲堂上,或是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眼前说话音调像唱歌一样的穿着迷彩服的普通男人是科学家?他们用不信任的眼光打量着朱有勇。当地村官看在眼里,又气又急用拉祜语训斥他们没礼貌,朱有勇赶紧把村官拉开:你不能怪他们,你的工作方法不对,他们脱贫意识高的话,我们今天就不用站在这里了,这需要我们耐心细致的做工作。

那些个夜晚,倦鸟归巢,山水睡了,人们睡了,朱有勇站在院士站,举目眺望群山,看皎洁的月亮东升,铺了一地的银光,令朱有勇心潮彭拜万千,他觉得这样气候宜人,山清水秀的地方,这片土地的人民是不该贫困的,他认为:”主要是因为没有技术、没有产业,拉祜族群众素质性贫困问题突出,良好的自然条件没有利用起来。以他具备的科学知识,和团队的强大力量,还有党中央政府,中国科学院和云南农业大学做坚强的后盾。他有信心彻底的改变这里贫穷落后的面貌。朱有勇一向认为,办法总比困难多,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没有做不到的事。熟悉他的人都说:”朱院士是个智商和情商双高的人,他懂得识人、用人、待人。越是困难,他越是敢于挑战”。为了和农民们打成一片,首要任务是消除语言障碍,他悄悄向当地村官学习拉祜语,当有一天他突然用拉祜语和村民打招呼时,村民又惊又喜,朱有勇成功用语言打开了村民的心扉,拉近了心的距离。他带着拉祜族乡村干部一家家的入户走访,围在火塘边,喝酒唠家常,喝烤茶了解情况,或是在田间地头与老百姓促心交谈。他向老百姓问好,就在这些过程中,一句一句的跟着群众学拉拉祜语,院士真的很用心学,一段时间以后,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竟然会讲了好多拉祜语,乡亲们不但在心理上接受了这位能和他们一起喝酒的院士,还把他当成了好朋友、好大哥,知道他是一个有本事的“海拔阔”(拉祜语“汉族”的意思)。

每当和拉祜群众在一起的时候他总是热情的用学到的拉祜族日常用语和老百姓们打招呼,渐渐地他和当地的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感受到了老百姓的朴实和真诚期盼。每次清晨一开门,朱院士居住的房门门把手上就会挂着几大袋煮熟的鸡蛋、玉米、洋芋、水果,朱院士就会鼻子发酸,他被村民们的浓浓爱意包裹着,心里暖暖的,那是一种被亲人关怀的感觉。他想:多么朴实可爱的拉祜人啊!多年来,他虽从未与送东西的人谋过面。但一定是蒿子坝的村民无疑。

“我们云山村的人这几年都有手机了,还学会了在网上买东西,大部分人家都买了车,日子一天比一天富裕了,这都是朱院士给我们的幸福日子”李娜倮笑得灿烂,说起朱有勇院士,她眼里荡漾着幸福和崇敬。“朱院士夫妇是最善良最可亲的人,一点不嫌弃我们农村人,一点架子都没有,还请我到他们昆明的家里玩。”李娜倮是云山村蒿子坝院士站的学员,当初她要报名去参加学习,家里极力反对,家里老一辈们和所有村子里的老一辈们都认为院士来教农民种庄稼就像是农村人教城里人过日子一样,不靠谱。农民种了一辈子庄稼还不懂怎么种吗?李娜倮可不这样认为,她曾到过外地打工,见过一些世面,更知道科技的重要性,农业更离不开科学技术,父母早出晚归在田里地里辛勤耕耘,收成微薄,落后的生产方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父母拗不过娜倮,也觉得娜倮说得好像也有几分道理,以前都是靠传统模式干活的,地里面的也用小锄头去挖,后面就靠科学技术靠用小机械干活,14年后,终于可以填饱了肚子。话虽然这么说,但家人还是担心娜倮的身体。娜倮的血液是稀有的HR阴性熊猫血型,怀胎不易,万一有个什么闪失,可不好和夫家交待啊。娜倮安慰父母说我先去院士小站看看情况吧。当朱有勇院士见到挺着肚子的娜倮说出想要上培训班的愿望时,立刻答应,为安全起见,还是让她生完孩子再来。娜倮没想到院士竟然是那么的和蔼可亲,让她先报上了名。在朱院士和朱院士团队博士们的耐心培训下,娜倮和其他学院逐渐学会了用科学技术去种植农作物,学会了林下三七的种植,有付出就有收获,有努力就有回报,短短四年间,娜倮就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所有人都目睹了朱有勇带领团队在松林里做实验,废寝忘食,风吹雨淋日晒,汗水合着雨水湿透了衣服,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时间记录了他们的恒心和毅力,付出和甘苦,他们硬是用愚公移山的执着精神,经过大量艰苦的试验和现场示范,朱有勇团队成功攻克林下三七种植相关难题,创建了林下三七有机种植关键技术体系,构建了严格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确保了林下三七产业的科学性和市场竞争力。当看到破土的一株株三七苗,在阳光穿过松林的透射下,叶片碧绿而透明,像刚出生的婴儿般娇嫩。山风吹过,手臂般粗而直的松树被吹的晃动,像无数双手在摇晃着,舞蹈着。而松树脚下的三七却是受到了松树的庇护,安静的不受一丝干扰。拉祜人都被眼前这份景致震撼到了,之前他们守着这片绿色,看着这满山的绿色,却不能把这份绿色变为财富。这是朱有勇和团队们的高超技艺和心血凝集的结果,他们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李娜倮说:“之前,当地的干部群众刚开始都存在很大疑惑,看着他们在松林间忙碌,感觉像一群掘地三尺挖矿的人,一点也不靠谱。面对冷言冷语,朱院士胸有成竹一点也计较,用示范种植让“相信经验”的农民开始“相信科学”。

李娜努记得在山林中松树下,朱有勇院士拄着根棍子从雨中泥泞的小路向他们走来,他没有带伞,在教他们种植三七时,雨水顺着他们的头发滑到他的眼角,他只是用手毫不在意的擦拭一下,又继续讲解,那一刻,农民的心被狠狠的抽动了,面前这位非亲非故的人像神一样的帮助他们,每一个人的泪水都和雨水交融在了一起。大家说:就算是再冷再硬的心,都会被朱院士感化的。

一个叫赵泰的小伙子郑重的对我们说:“除了我父母,朱院士就是我最亲的亲人了,我愿意追随朱院士在拉祜山做一番事业”。他说他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知道了朱有勇院士的感人事迹,又通过熟人认识了朱院士,当他提出要在这里做区块链,提高林下三七的产品价值,佐证三七的真伪,溯源信息······朱院士对这个领域作了深入的了解后,支持了他的想法。熟悉赵泰的人都知道赵泰是个富二代,是从海外留学回来的。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他时,有些惊讶,感觉他的沉稳和实干精神超出了他的年龄,只有23岁的就得到了朱院士的赏识和帮助。如果没有进行过交流,在众人眼中,他更像是一个当红流量明星,大长腿,高颜值,神情酷酷的。他说:“没出国之前,他也是一个愤青,没有对比就不知道祖国的好,就不会知道祖国有朱院士和像朱院士一样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这里很多老百姓家里有松林,但不知道利用松林,朱院士就把他潜心研究十余年、世界首创的林下有机三七技术带到澜沧,无偿传授给当地农户和企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本应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巨额收益,他分文未取。当我靠近他们,就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找到了人生的意义”。赵泰说要把新的事物新的观念新的科技运到到这片土地上,让当地拉祜族融入新时代的文化科技中来,培养拉祜人的契约精神,遵守规则,团结互助,让参与者有红利,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赵泰在种植林下三七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是亲力亲为,很苦很累,但赵泰不敢有丝毫松懈,不敢有半点马虎,他的林下三七地,都是由电脑监控和测试完成各种数据的分析报告,是一个高科技的林下三七地,他说做不好就会愧对朱院士,辜负朱院士对他的期望。尽管前路有很多问题和困难,但想到朱院士不怕艰难困苦的工作精神,他赵泰就没有理由退缩。看着赵泰晒得黝黑的面孔,坚定而自信的目光,我们在赵泰的身上看到了一种蓬勃的精神力量,看到了拉祜族人正在被这些力量改变,看到了一个崭新的拉祜人的生活世界。      

 

刘里保一直是最勤劳的人了,朱院士没来之前,他家的冬闲田都没敢闲着,种些油菜和小麦吧,尽管收入微薄,但有一分钱总比没有好。两个儿子喜欢读书,也读得好,他觉得是上苍的恩典,做一个有文化的人是他最大的梦想,儿子们替他完成了这个梦想。他整日耕耘着土地,从牙缝里省,从一切花销省,从不省孩子学习的费用,直到朱院士来了,被欠款压弯了的腰才得以挺直,帐还清了,低保户的帽子也摘除了,身子骨也跟着轻松了,面对朱院士,他有说不出的感激话,却木讷的吐不出一个字,他觉得内疚啊!他之前一点都不信任院士,人家院士却是大人大量,他觉得朱院士就是他们至高无上的神灵—厄沙。他想给朱院士鞠一个躬,又怕吓到朱院士。等朱院士每次和他说完话,走出好远,他还看着朱院士的背影憨憨的笑着,心里默念着朱院士的好。正是洋芋丰收的季节,他邀请我们去他家的洋芋地,他的洋芋地里忙碌着好多人,挖洋芋的,装箱的,都是刘里保请来的工,丰收的喜气让我们肾上腺素飙升,著名作家范老师跟着学挖洋芋,每挖出一窝洋芋,开心的像个孩子手舞足蹈大喊:我又挖到一堆了,这是挖宝的感觉啊!太爽了!扎努又露出憨憨的笑容,终于说出:这么好这么大的洋芋,我是没见过的,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没见过呢,朱院士真是有本事的“海阔达”(有本事的汉人)。我和范老师沉浸在挖洋芋的乐趣里,直到扶贫驻村的第一书记何朝辉找到我们,我们才放下挖洋芋的小锄头,但依然兴致勃勃。何书记的电话响了,视频那头是他可爱的六岁女儿,他说:女儿,前面那位是科学家朱院士伯伯,朱伯伯可厉害了,等爸爸回来给你讲他的故事哦!那你快点回来啊爸爸,我等你讲故事。好嘞!爸爸忙完了工作就回去。这份父女之情跨越千山万水却浓烈温馨,等何书记挂了电话我们问:你是单位下派来的还是主动报名来的。当然是主动报名来的。当时朱院士到中科院对我们说:蒿子坝的山水很美,拉祜人善良淳朴。但经济落后贫穷,需要你们的帮助。那里没有丰富的娱乐,没有汉堡没有影院,但离自然最近,离心最近。这些话打动了我,我来到这里,最大的收获是在朱院士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最重要的是精神上得到洗礼,内心世界变得丰盈充沛,踏实。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总是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生无可恋。

何书记带我们走进一栋宽敞的农家小院,院内停放着一张越野,两张摩托车,主人是村民小组长刘扎丕,见到何书记就像见到了知心朋友,兴奋拉着何书记入座。他是第一批带头种植冬季洋芋的人,是第一批受益者,十三亩的洋芋地,让他收获颇丰,每年净收入五万多元,这是他做梦都会笑醒的新生活,要知道,2011年,他的住房还是茅草屋,竹笆墙,谁家有辆自行车就是老板了,多少人都羡慕呢。朱院士来之前,他的年收入仅一万元,现在,年收入近三十万,开农家乐,种洋芋、养殖牲畜,每样技术都是朱院士团队的博士们手把手交的。他自豪带我们参观他的院子,有一栋单独的楼房,楼房的一面墙上挂着几副蒿枝坝的老照片,低矮的茅草屋、山间小路,老人们守在家门口木然的表情,另一面墙挂着新农村的新建房屋。视觉转换中,旧时光与现代生活有着鲜明的对比,人的思绪会随着照片穿越时空去触摸到拉祜人的曾经过往,去感知到他们的灵魂深处的悲喜。   

友情链接  
 

购彩有节制,请理性投注!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得购买彩票及兑奖!

Copyright 2003-2009 山东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
电话:82053018 82065271 Email: [email protected]
鲁ICP备05002122号-1